技嘉G1.SNIPER 3搭載Ivy Bridge效能實測

 

 

不知道大家現在手上收到177期雜誌了嗎?礙於某些特別因素,我們無法在雜誌上大張旗鼓的公開Ivy Bridge效能成績,因此只能放上Z77功能面的改變,與搭配Sandy Bridge處理器的效能成績。當然我們知道讀者這樣是不會滿意的,

當各大網站已經爭相揭露Ivy Bridge效能成績的時候,電腦DIY怎可落於人後?因此我們特別在網站上放出Ivy Bridge最高級處理器-i7-3770K搭配技嘉G1.SNIPER 3的效能測試成績,希望讀者喜歡。

 

 

 

     嶄新的3D電晶體技術

 

有看176期雜誌的朋友,希望對Ivy Bridge帶來的製程改變還有一點印象,這邊就先幫大家複習一下。從Sandy BridgeIvy Bridge,眾所皆知的是製程從32nm進步到22nm,製程提升的目的,乃力求在同樣Die size面積下,能夠塞入更多的電晶體,使得在效能不變,甚至向上提昇的前提下,可以帶來更理想的發熱量;或是反過來在相同發熱量之下,能夠帶來更多的效能。

以往CPU電晶體的排列以及布局,均朝平面(2D)方向發展,每一顆電晶體越小,同樣面積之下就能塞得更多;而現在製程的進步與成熟,使得電晶體除了平面排列以外,「向上堆疊」成為可能,讓電流可以在水平以及垂直的方向進行運動,獲得更高的性能以及效率。同樣的空間(不僅侷限在一個「面」囉!)硬是可以再向上提高電晶體的密度,以及獲得更理想的電源控制。

 

新的3D電晶體技術,使得同樣單位面積下,硬是可以塞下更多的晶體管。

 

 

Intel聲稱,22nm Tri-Gate 3D晶體管相比於32nm的平面晶體管,可以帶來最多37%的性能提升,而且同等性能下的功耗將減少一半,可以說是當世人對摩爾定律正產生疑慮的時候,3D電晶體技術帶來了一個革命性的發展空間。而且未來這技術也將全面導入旗下所有產品,包含工業平台、行動裝置等等,問世的第一項產品當然就是這次的主題-Ivy Bridge

 

3D電晶體技術意味者在行動裝置上可以獲得更理想的能源功耗比

 

 

     命名原則延續Core系列傳統

 

新一代Ivy Bridge命名法則繼續跟隨著前代Core的腳步,與Sandy Bridge-E同樣邁入了Core第三世代,編號首位數從2改為3,命名法則為Core ix-3xxx。而最後方英文結尾命名法則不變,K為不鎖倍頻版、S為節能版、T為超低功耗版。最高階型號為i7-3770K,也是我們這一次測試所使用的CPU。規格為四核心八執行緒、Total Cache 8MB、基本時脈3.5GHz以及Turbo Boost 3.9GHz,並且拜3D電晶體技術之賜,i7-3770K之熱設計功耗(TDP)從95W大幅下降至只有77W。除了TDP以外,整體規格看來與i7-2700K的規格並無二致。

除了高階定位的i7以外,亦同步發售i5以及i3處理器,但是否跟Sandy Bridge現有布局一樣,維持i5的四核心四執行緒無HT技術、i3的雙核心四執行緒有HT技術的規則,或是有其餘的細部更動,則尚待更進一步消息。筆者個人猜測不會有重大改變,畢竟第一代Core處理器雜亂無章的命名法則被罵到翻掉,第二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規則應當不會輕易打破。另外,更低階的Pentium以及Celeron產品線是否會有新產品推出?還是繼續由Sandy Bridge扛下文書機市場?這點則還沒有確切消息流出。

Ivy Bridge處理器特色一覽

 

 

     內建顯示繼續向上提昇

 

Sandy Bridge的圖形運算效能令人印象深刻,這一回合Ivy Bridge的整合繪圖核心再次向上提昇。因應不同定位處理器(K版與非K版),繪圖核心型號與Sandy Bridge同樣區分為兩個等級,HD Graphics 4000以及2500,取代現有HD Graphics 30002000的位置,並且正式支援DX11HDMI 1.4a以及第二代快速轉檔技術Quick Sync Video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andy BridgeFDIFlexible Display Interface,彈性顯示介面)雖然提供了D-SubDVIHDMI以及Display Port等四種選擇,但是最多只能同時輸出雙螢幕訊號,若有多螢幕需求,便得借助獨立顯示卡才行;而從Ivy Bridge開始正式支援三螢幕輸出,這對有需求的使用者來說的確是一大好消息。

HD Graphics 40002500分別擁有16個與8EU(圖形處理單元),勝過HD Graphics 300012個以及HD Graphics 20006個,而最高時脈皆從1100MHz略微提升至1150MHz。雖然帳面規格看起來進步並不大,但實際效能可以說是相當令人刮目相看,效能方面讓我們繼續向下看。

 

     原生支援DDR3-1600PCI-E 3.0

 

全系列Core i7i5i3的原生支援記憶體時脈提昇至雙通道DDR3-1600。記憶體時脈的測試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沒少過,在許多的測試上可以發現,高時脈記憶體雖然可以帶來更大的頻寬這點無庸置疑,但以實際應用來看,DDR3 10661333的進步幅度很明顯,但1333提昇至1600的性能提昇基本上並不大。而這點隨著Ivy Bridge的上市,會不會徹底扭轉時脈效能差異?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最後,去年下半年度各大廠商爭得沸沸揚揚的PCI-E 3.0技術,Ivy Bridge終於原生支援貨真價實的PCI-E 3.0,以因應未來更強大的顯示效能,匯流排通道數(PCI-E Lanes)可以為一條16x,或是拆成8x+8x8x+4x+4x以應付多顯示卡串連技術。雖然就目前應用面來看,顯示卡頻寬瓶頸還不明顯,不過硬體規格必須率先制定,才有餘裕應付未來科技發展的可能性不是嗎?另外,Core i3全系列將不支援PCI-E 3.0,也就是想體驗次世代顯示卡技術的玩家,勢必得購買i5以上的CPU

 

     技嘉G1.SNIPER開箱看

 

這一次進行測試的主機板是技嘉定位在高階遊戲族群的G1.SNIPER 3,在進行Ivy Bridge效能評測以前,我們先來看看這張主機板的設計。

G1系列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朔到X58時期,在定位上,以不同於一般UD系列高階主機板(例如UD5UD7UD9……)的遊戲級大腳Bigfoot網路晶片,以及創新未來Creative音效晶片,主攻電競市場;G1系列也算是在這個主機板的紅海市場上,走出了自己獨特的一條路線。在X58之後的Z68X79晶片組上,我們都可以看到G1系列主機板持續推出後繼產品,在主流級LGA 1155腳位的7系列晶片組上自然不例外,命名為G1.SNIPER 3(附帶一提,G1.SNIPER 2Z68晶片組)。以下就來看看這張主機板的設計。

 

包裝上看來與以往差不多。眼尖的讀者可以發現網路晶片以及音效晶片與之前的G1系列完全不一樣了。

先前網路晶片為E2100、音效晶片為Creative CA20K2。並且開始支援4-Way SLI以及CrossFireX

 

 

 

主機板正面全覽,明顯可以看到散熱片風格與先前大鳴大放的「彈夾」、

「槍機」造型有不小差異,也沒有LED負載顯示燈號,一切回歸平淡。

好不好看是見仁見智,筆者個人比較喜歡現在這造型多一點。

 

 

過去北橋位置的散熱器下方為PLX晶片,透過兩條鍍鎳熱導管連結供電模組以及

Z77晶片組的散熱鰭片,幫助散熱。

 

 

 

 

背板一覽,USB埠全數為藍色3.0版本,而且相當特別的是,透過威盛(VIA)旗下的USB 3.0 HUB片-

VLI VL810加持這幾個USB 3.0埠「全」都是原生提供的,一個原生USB 3.0可以分接成四個USB 3.0埠。

除了背板I/O的六個以外,主機板上還有兩組內接式19pin插槽,達到最多10USB 3.0埠。

 

 

內接式19pin USB 3.0的位置也較為特別,分別位於24pin電源旁以及最角落的SATA埠旁,

分開配置能夠增加整線上的彈性,畢竟現今機殼還是以一組USB 3.0居多。

 

 

 

SATA埠的部份,除了原生的SATA埠以外,還可以看到左手邊四個灰色由Marvell 9128提供SATA 6Gb/s

 

 

 

 

SATA埠旁邊,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組mSATA設計,必須與原生SATA 3Gb/s共享頻寬。

 

 

 

雖然定位是高階主機板,卻很難得的保留了一條PCI插槽,這真是太令人感動了。

 

 

音效晶片從過往使用的Creative CA20K2升級為次世代Sound Core3D晶片-CA0132這顆音效晶片具有

四顆獨立的Quartet DSP處理器核心,並且支援更多數位音效(THX TruStudio ProEAX Advanced HD 5.0等等)

與內建耳擴。比起CA20K2來說,功能性是更加完備了。在旁邊同樣可以看到音響級電容以及遮蔽雜訊的金屬片。

 

 

從這角度可以看到兩顆網路晶片,分別為Intel 82579V,以及被金屬片遮住一半身體的Killer網路晶片。

 

 

 

最後,可以看到DeBug燈、三顆裸測鍵,以及電壓量測接點這些超頻玩家必備的設計。

 

 

 

     效能測試

 

看完了主機板,接下來是大家最期待的效能測試時間,這一次測試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當然是與Sandy Bridge對照,比較Ivy Bridge的效能成長幅度。測試平台為i7-3770K加上G1.SNIPER 3,對決上一世代王者i7-2600K加上技嘉Z68X-UD3H-B3,測試項目包括了處理器效能、、內顯效能、記憶體頻寬、日常應用等等,並且我們將兩顆CPU超頻至4.2GHz(算是相當保守的超頻了)加入比較,探討超頻過後的Ivy Bridge會不會為我們帶來驚喜?

而第二部分則是將Ivy Bridge「下放」至Z68晶片主機板,探討6系列主機板搭載Ivy Bridge會不會造成效能上的損失。測試平台為i7-3770KZ68X-UD3H-B3合體,測試項目為處理器效能的評比。

最後一部分,則是比較前後兩代CPU的功耗以及發熱量,探討新一代Ivy Bridge是不是真的收到降低耗電與發熱量的成效?

 

新的i7-3770K已經能夠被CPU-Z準確辨識

 

 

電腦DIY測試平台

處理器

Intel Core i7-3770K @3.5GHz

主機板

GIGABYTE G1.SNIPER 3

主機板

GIGABYTE Z68X-UD3H-B3

記憶體

Patriot DDR3-2133 2GB×2

主要硬碟

Kingston Hyper X SSD 128GB

作業系統

Windows 7 Ultimate SP1 64-bit

電源供應器

HIGH POWER 1000W 80PLUS金牌

 

 

      處理器效能

 

 

 

 

 

 

 

 

 

 

 

 

 

     日常應用

 

 

 

 

 

 

 

 

     記憶體頻寬

 

 

 

 

 

 

 

 

     整合繪圖核心

 

 

 

 

 

 

 

 

 

 

      小結論

 

先從第一部分,處理器效能來看,無論是CPUMark的單核心測試,或是Cinebench R11.5Sandra 2012的浮點運算測試,3770K明顯好上2600K一截;不過,3770K的預設時脈比2600K多了100MHz,因此是不是真的完全勝過2600K還有討論空間。接著我們把兩者都拉到相同時脈4.2GHz下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在同在4.2GHz之下,雖然3770K沒有大幅拉開距離,但兩者的差距不若預設時脈這麼懸殊,看來我們的確可以把效能的進步歸功於新的製程。

同時我們從所有測試當中還可以發現,效能呈現明顯的階梯,3770K超頻4.2GHz2600K超頻4.2GHz3770K預設時脈>2600K預設時脈。也就是說如果現在手上有2600K的玩家,不需要特地購買升級3770K,稍微超頻一下就可以有超過3770K的表現,比起超頻過後的3770K也沒有輸得太多……更多測試,盡在178期電腦DIY

 

 

臉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