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專訪 – 企業級硬碟揭密

 

很高興這次有機會可以訪問到Western Digital亞太區市場行銷部經理Patrick,基於筆者對於企業級硬碟的好奇,加上剛好巧遇Patrick在台灣的行程,意外的促成了這樣的機會。

在開始為各位報告訪談的內容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WD目前在「企業級」硬碟所做的布局。WD目前實屬「企業級」的內部儲存裝置,目前被歸類在「資料中心」的分類,並且又依序細分為XeReSe

 

Xe是目前WD企業級中定位在最高階層的硬碟機,容量分布由300GB900GB之間,軸承馬達的轉速為10,000rpm,並且全數都是採用SAS 6 Gb/s傳輸介面。

 

 

Xe之下則是Re系列,這個系列除了SAS介面之外,也有SATA介面的產品,容量分布相當廣,從最小的250GB到最大的4TB皆有,適合數據中心使用。

 

 

Se是在今年Computex發表的新產品,繼紅標硬碟之後,WD又再次為NAS系統開發的產品,附加了許多新的技術,並且支援橫向擴展儲存(Scale-out Storage),適合對儲存空間有高容量以及擴充需求的環境利用。以上三者就是目前WD產品定位在最高端,屬於Enterprise也就是「企業級」的產品。

 

為什麼要取名「企業級」這麼硬梆梆的名字呢?根據Patrick的說法,其實這樣的產品也可以被稱作為「專業級」(個人認為這樣聽起來親民多了),會取名為企業級,其實是由美國官方的原名Enterprise直接翻譯而成,這樣的產品當然不是只有企業可以使用,個人用戶也可以使用,台灣這裡的部門也曾經向美國原廠反映去修改產品定位的名稱,但最後沒有通過審核。而後,Enterprise的部門更名為Data Center,產品的定位也隨著名稱改變有所修改,我們現在在中文的官方網站上,已經看不到所謂「企業級」的分類,而是「資料中心」(眼尖的人還是可以發現網頁左上角的頁籤英文全名依然是Enterprise Drives Overview),這樣的名稱相較企業級也較為貼近一般的使用者,因為現在不分大型資料中心、中小企業,甚至於個人也可以建構屬於自己私人的資料中心(家用NAS系統、私人雲逐漸普級)。

 

 

對於擁有超大量儲存容量需求的企業用戶與資料中心來說,它們在乎的是什麼?第一個當然還是能不能把單一個硬碟的容量作的更大,而且要比以前更省電、耐久度更高、更穩定,這也成為企業級硬碟開發的主要挑戰,不管是硬體或是韌體都必須要不斷的突破;如果按照摩爾定律來看,每隔一年半的時間,IC產出量就可以因為製程技術的進步而增加一倍,即是說硬碟產品只要相隔一年半的時間,容量就能像上翻一倍……實際上最近幾年也沒有這麼順利,Patrick表示目前硬碟的容量要翻倍,可能要花上兩年左右的時間。

 

另外,隨著硬碟容量的提升,大型的資料庫也開始面臨新的壓力,因為硬碟容量越大所需的備份時間也更長,尤其對資料中心這種動輒上千上百的硬碟建置來說,如果硬碟只能進行一對一直向的備份更是曠日廢時,因此它們發展出了新的橫向擴充技術【橫向擴展儲存(Scale-out Storage)】來提高備份的效率。簡單解釋一下這個Scale-out是什麼東西,我們拿魚缸作比喻,今天我們如果想把魚缸裡面的魚般到其他容器或是想擴充魚缸的空間,我們只能買一個新的魚缸然後慢慢的把魚、水草、恆溫裝置之類的設備慢慢移過去,現在有新的方法,只要在魚缸旁邊再放一個魚缸,並且將兩者相通就成了,不需要一個蘿蔔一個坑慢慢搬,省時又省事,WD企業級硬碟中的Se系列,其實全名就叫做「Scale-out Edition」,是為了支援這種全新的橫向擴充架構而開發完成的。

 

事實上,像這種橫向擴充的技術並不是由WD所發明,而是當今社群網站或大型資料庫發展出來的一種技術,這些單位每天所遭遇的,是不斷湧入的資料,為了節省資源的運用,這些管理資料庫的工程師們每天都在想辦法改進檔案搬移的效率(甚至是分析資料庫的內容提供使用者更新穎的功能);另一方面,為了提升載體的使用效率,他們也會將資料做冷資料、熱資料的分類管理,熱資料也就是一些最夯、最容易被使用者存取的訊息(比方說今天什麼食物又出問題或是誰誰誰又說了什麼蠢話之類的),這類第一線的消息就存在速度最快的載體上(像是SSD這種快速的存取裝置)、冷的資料打包起來冰進冰箱(速度比較慢的載體上);基本上WD是站在一個硬體供應商的角度,開發新的硬體以及韌體來支援這些資料中心在資料管理以及擴充上的需求。

 

 

WD對於儲存產品的金字塔分級

 

產品細部的分級我們可以看到各產品間還有些重疊的部分  在選擇上預留一些彈性

 

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到WD目前對於產品定位已經有明確的分級制度,之所以要做這些分級,其實說穿了還是受到「需求」的影響,雖然同樣都是以儲存資料為目的,但是使用的環境、搭配的架構都不盡相同,因此才須要開發數種不同的產品做因應,WD採用這樣方法對硬碟做分級其實也不無道理;之所以要刻意在家用桌上型主機與企業級使用的硬碟做區隔,最根本的原因當然還是因為使用的環境截然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幾乎所有最先進、最完整的技術都會優先運用在企業級的產品上,耐用度從材質到保固也高於消費級,這樣的產品適合給一般人使用嗎?當然,是可行的,如果你認同資料無價、並且甘願花多點錢購買更有保障、更加耐用的產品,那麼就可以由「企業級」或說是「專業級」的產品來替你效勞。

 

訪談中,筆者也問了,究竟「黑標」在WD的計畫當中是不是屬於企業等級的規格呢?Patrick很直接的回答,其實黑標並不屬於企業級,它的定位是Power PC以及個人工作站,並且有使用一些企業級硬碟的技術,例如雙處理器、NoTouch 磁碟表面停放技術、StableTrac以及更長的MTBF時間,這些都是企業級的技術,它被定位成單獨運作的高效能硬碟機,與資料中心硬碟產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其實並沒有搭載TLER,對RAID架構並沒有像紅標以及企業級硬碟具備RAID環境的優化技術,因此不適合給NAS或機架式的系統使用;根據負載量的不同,1~4bayNAS系統請使用Red紅標系列,5bay以上的RAID環境建議使用Se或是Re系列。

 

因為筆者在訪談中也提到有關萬轉暴龍、VelociRaptor的問題,Patrick並且告訴筆者,實際上它的發明其實是個誤打誤撞的過程,這個家用市場效能最頂端的軸承式硬碟,原本的用途是準備裝載在一些震動較大、又需要快速存取運算的環境,例如餐廳的點餐機以及櫃檯的收銀機,只是沒想到它在桌上型主機的消費市場也頗受好評,當VelociRaptor推出1TB容量的產品時,他們甚至還有想過是不是要給它取個新的名字(什麼「龍」之類的),不過最後還是沿用了VelociRaptor之名,目前在消費級市場依然有一定的支持度,算是WD的長青款產品;另外,這種萬轉的產品還曾經被賣到賭場裡並且裝載在吃角子老虎機裡面。

 

 

WD對於未來的儲存市場依然保持著相當樂觀的態度,因為儲存的需求還會不斷的成長,以台灣地區而言,他們樂見4G網路的建設將會提高一般消費者架構專屬於自己的私有雲的意願,其他還有像圖書館的數位化,以及醫療單位病歷資料的整合,這些市場未來都還有相當的發展空間,也將會是WD持續耕耘的目標。

阿庠 阿庠

曾經我只是個喜歡看機器人卡通的小毛孩,後來我迷上了鋼普拉模型。
曾經我只是個只會騎腳踏車的小男孩,後來我學著組裝自己的腳踏車。
曾經我只是個喜歡玩電腦遊戲的小屁孩,後來我決定自己試著組電腦。
也許,我喜歡的是動手組裝的過程。

臉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