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筆電 華山論劍 五台怪獸筆電相互較勁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1

沒有三兩三,怎敢上梁山。職業電競選手,在舞台上二次元的世界中,不僅論技術,更是論毅力與勇氣,以及團隊默契與策略的考驗,好的電競設備,讓選手能正常發揮,效能強大的電競筆電,更是讓玩家能四處征戰,整個城市都是我的電競舞台。筆者這次就來與各位玩家分享,各家電競筆電的最終奧義,不論是強悍厚重的旗艦款,或者輕薄訴求的潮流款,各家廠商所追求的是在有限的體積中,打造最高效能的電競筆電,在效能之虞、散熱要出色、噪音不能太大、外觀要迎合潮流,還要提供最完善的玩家體驗。筆者此次邀請Aorus、Asus ROG、Alienware、MSI與Razer來一同論劍,精彩可及,不看可惜。

 

筆電與桌機的差異

這幾年電競熱潮不斷,舞臺上打的火熱,臺下玩家看的目不轉睛,電競周邊從高到低,滑鼠、鍵盤、耳機、鼠墊任君挑選,而電腦內部的主機板、顯示卡、記憶體、固態硬碟也都有針對玩家所打造的逸品,對於玩家來說上PTT開個「打LOL遊戲機」、「單機遊戲高效能機」的菜單再簡單不過,拿著菜單再到光華賣場,就能組好一台電競用桌上型電腦。

但若是筆記型電腦呢?筆電與桌機最大的差異就在於「移動性」,這是兩者決定性的不同。而「電競筆電」白話一點,就是搭載著高效能硬體與遊戲體驗的筆記型電腦,那不禁要問筆電百百款,怎樣的款式、規格才有資格叫做電競筆電呢?

電競筆電要有著最新的Intel Core i5/i7的高效能處理器(CPU),還要有著NVIDIA最新GTX 900M系列以上的獨立顯示晶片(GPU),夠大的記憶體容量(RAM),以及雙儲存裝置(SSD+HDD)。

CPU與GPU的搭配也是有些小眉角,因為電腦的整體運行都是由CPU循序在處理,僅繪圖功能是藉由GPU的平行運算來達成,因此CPU若效能不夠,可能會餵不飽GPU也就是說無法發揮GPU的最大效能,但因為筆電的CPU與GPU都由廠商決定,玩家只能挑選不同型號的組合,因此無須擔心此問題,若要筆電效能強,好的CPU與GPU肯定不能少。

而系統的記憶體則是用來儲存程式與運算時的資料,因此容量夠大的記憶體,在使用上也會比較順暢,開啟的程式越多越能感受出差異,筆者建議少說8GB以上,但還是要看使用的習慣而定。而雙儲存系統是現在電腦的潮流,固態硬碟SSD靠著電性儲存資料,因此能達到極為高速的傳輸速率,但是價位較高且容量較小,因此需要搭配一顆傳統硬碟(HDD)來使用,SSD當作系統碟,而HDD就來儲存資料,兼具效能與儲存的方案。

除了移動性的差異之外,筆電的價格與桌機一比可能會在貴一些,因為筆電必須在有限的體積內塞進諸多元件,不僅如此還要考量到體積、散熱、噪音與外型設計,考量的因素比起桌機來說還要多,但也因為可以移動,讓玩家能帶著電競筆電四出征戰,整個城市都是我的競技場。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2
↑ 電競筆電方便攜帶,讓玩家到哪都能爽玩遊戲。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3
↑ 效能怪獸的筆電,可以輕易的跑動4K遊戲,甚至輸出到大螢幕上遊玩。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4
↑ 千呼萬喚終於在PC平台發表的GTA5,7張DVD光碟與遊戲全地圖,這經典遊戲不敗不行,更別提PC那出色的畫質,筆者礙於趕稿的責任下,無法提供太多GTA5的心得給各為實在可惜。

 

預算先決 CPU、GPU、RAM、SSD

當編輯很常被朋友詢問這台好不好、推薦哪一台,其實筆者的購買策略,一慣都是先確定「預算」以及「需求」,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專業有價,產品也適用這樣的道理,例如筆者有4~5萬的預算,想要一台中階遊戲效能、好攜帶的筆電,這樣一來就能縮小範圍,選擇產品與品牌時也能節省比較做功課的時間。

有了預算與需求,再來就是挑選筆電尺寸,筆電的大小也與移動性密不可分,好攜帶的筆電大多是在10~13吋之間,但電競筆電多半都是15吋起跳,就以筆者舉的這例子來說,15吋左右的輕薄電競筆電,肯定是最佳選擇。而CPU與GPU的搭配,基本上都由廠商決定好了,因此能在預算的上限內挑到最好得規格及可。

雙儲存系統SSD+HDD的組合是筆者強烈推薦的規格,除非SSD的空間能有512GB的容量,否則一般SSD容量裝完系統與必須安裝的程式後,能拿來裝遊戲的空間就少很多,更別說終於在PC平台發行的《俠盜列車手 5》就要60GB的容量,若不能使用雙儲存的配置,筆電使用起來就會綁手綁腳。

另外,筆者自身經驗不推薦購買「4K高畫質」與含「觸控螢幕」的電競筆電。目前就算使用桌上型的NVIDIA GTX 980顯示卡搭配X99平台的i7-5960X的處理器,想要特效全開跑順4K解析度的遊戲真的相當吃力,更別說電競筆電了,而且Windows 8.1還未準備好迎接高解析度,要不是程式字太小就是程式破圖,效能不足夠與支援不佳是現在4K高畫質的隱憂。另外觸控螢幕…呵呵,就別鬧了,觸控螢幕在電競筆電上毫無作用,玩踩地雷還會誤按,更別提觸控螢幕在筆電能有多好的操作,但若觸控螢幕在平板筆電、變形平板那就是其主軸,只能說電競筆電搭觸控螢幕感覺就是跑錯場了。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5
↑ 高解析的螢幕,在Windows 8.1中,還是會遇到不支援的程式,這麼小的字體根本就是考驗眼力,更別提觸控對一般筆電有何必要之惡。

 

本節重點 「預算先決,了解需求,功課要做,玩個痛快」(非常重要但礙於版面,無法說三次)。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5a

 

這次筆者邀請了技嘉新電競品牌Aorus、華碩玩家共和國Asus ROG、Dell的外星人Alienware、以及最投入電競筆電市場的MSI與最被玩家愛戴的電競品牌Razer來參與本次的特別企劃,此次也向各家借了頂規效能怪獸來論劍,像是Aorus X7 Pro、Asus ROG G751JY、Alienware 15、MSI GT80 TITAN SLI、Razer Blade,筆者先整理各家產品規格,這樣在比較效能、散熱、噪音與續航力時也比較好評斷。

電競筆電大致上可分為兩類:效能型與輕薄款,像是「Aorus X7 Pro」與「Razer Blade」這兩台可以算是輕薄款的電競筆電,在效能上也搭載了Intel Core i7處理器與NVIDIA GTX 970M顯示晶片,而Aorus X7 Pro還是搭載雙970M顯示晶片,透過SLI的方式提升整體繪圖效能。而「Asus ROG G751JY」、「Alienware 15」與「MSI GT80 TITAN SLI」這三台,都是效能型的款式,在體積上相對來說肯定比較大與重,顯示晶片則提升到最頂級的NVIDIA GTX 980M,有著更酷炫的外觀設計,效能更是突破天際。

在螢幕尺寸上,Razer Blade是14吋、Alienware 15則是15.6吋、Aorus X7 Pro與Asus ROG G751JY都是17.3吋,而MSI GT80則是最大的18.4吋螢幕。筆者認為15.6吋是兼具移動性與娛樂性的最理想尺寸,在小一點雖然好攜帶,但是在家裡使用時,你會希望在外接個大螢幕,而17.3與18.4的尺寸,已經可以當作桌機來使用了,雖然一樣可以攜帶只是需要更大的筆電背包。

儲存裝置方面,各家也都很聰明的配備雙儲存的系統,但是輕薄款的Aorus X7 Pro與Razer Blade就只有一個儲存裝置可以使用,所以在購買時建議可以挑選256GB以上的容量,以免遊戲裝不了幾套就GG了。而儲存裝置的連接介面,各家也有不同的設計,Aorus與MSI都採用多顆SSD建立起RAID 0的磁碟陣列,讓系統碟的傳輸速率與IOPS可以突破天際,而Alienware與Razer則是都採單顆SSD走SATA3的介面,所以在傳輸速率上就比較中規中矩,較特別的是Asus採用M.2 PCIe x4的通道,因此就算只有一顆SSD速率也相當的高,在下一節筆者有整理效能表格,屆時再來比較不同的介面與傳輸速率的差異。

尺寸較大的筆電會給到100%的全尺寸鍵盤,而在小一點的則是80%,而這次測試中讓筆者相當喜歡的機種,肯定是MSI GT80採用機械式鍵盤,手感與薄膜的鍵盤有著天壤之別,讓筆電回到以前文書機時代相當有趣。而鍵盤也提供背光與巨集的功能,滿足高階玩家的所有需求。

筆電的連接埠各家給的相當齊全,USB 3.0、HDMI、麥克風與耳機插孔,肯定都是固定班底,較特別的是Asus多提供了Windows少見的Thunderbolt介面,提供高速與多裝置的連結。而Alienware 則有獨家的Alienware Graphics Amplifier Port介面,可以外接桌上型的獨立顯卡,不僅能讓筆電的繪圖效能大幅提升,在日後新世代的繪圖晶片問世時,也能夠自行更換替筆電升級。而MSI則多提供了兩組DP介面,可以建立起多螢幕環繞的遊戲體驗。

但挑選電競筆電,除了看規格與效能之外,其實各家都有些別出心裁的設計,這部分就留待最後的映像加分場再來討論,筆者認為評價電競筆電除了「效能」之外,還有「散熱、溫度與噪音」,以及其「續航力」與「DIY的方便性」,其中效能與散熱、溫度、噪音更是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項目,接著我們就一一檢視各家效能怪獸的戰力。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6
↑ 雙儲存已成為高階筆電的標準配備,藉由SSD的高速提升系統的反應速度,再加上一顆HDD提供大容量的儲存。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7
↑ 常見的60%鍵盤,去掉數字鍵盤,將方向鍵與功能鍵擠在60%的配置內。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8
↑ GT80機械軸的鍵盤提供的是80%的比例,但若將右手邊的觸控板開成數字鍵盤,免強能算是提供100%的按鍵功能。

 

論效能、遊戲體驗

評價一台筆電的效能,筆者習慣使用Futuremark的3DMark與PCMark兩套測試程式。3DMark有多種測試場景,因應不同裝置等級所打造,像是提供給行動裝置的Ice Storm、入門筆電與PC的Cloud Gate、中階Sky Diver與高階Fire Strike測試,每段測試都分為三個階段:圖形、物理與綜合,除了總得分之外還可以細看每一階段的得分,與整體的FPS表現,這次餐與的電競筆電都是各家效能最出色的款式,因此相互比較Fire Strike的分數才有看頭,在測試中筆者得到的經驗是,若Fire Strike項目獲得分數小於5,000,代表這台電腦跑高畫質的遊戲可能有點吃力,只要調整好特效一樣能玩。而分數介於5,000至10,000之間,效能就非常好了,可以跑順高畫質遊戲並且開啟大部分的特效。若分數大於10,000,可以說是怪獸等級了,大作遊戲特效全開也不是問題。

另一套PCMark則是針對整台電腦的運行速度進行評分,提供綜合測試、輕量測試,模擬文書應用、娛樂、創作等不同的使用模式的效能測試,以及單純針對電腦硬體的效能測試,透過PCMark的測試,可以了解這台筆電、PC在使用時的整體表現,筆者測試的經驗,通常獲得5,000分以上,使用起來不會慢半拍,開啟程式的速度也非常迅速,是一套快速又方便的測試軟體。

除了這兩套之外,筆者也使用了AIDA64的快取/記憶體測試、Anvil’s Storage Utilities針對筆電的系統碟進行測試,以及知名的遊戲引擎Unigine Heaven 4.0來測試,筆者先整理這五台的分數,接著再來與各位討論各家筆電的表現。

測試項目
3DMark Professional
PCMark 7 Professional
AIDA64 快取/記憶體測試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8a

 

上述測試下來,可想而知在繪圖效能奪冠的肯定是MSI GT80 TITAN SLI,採用Intel Core i7 + 雙GTX 980M SLI的超高規格,Fire Strike跑出13245分的恐怖成績,連2560×1440的Extreme與4K的Ultra都跑出相當漂亮的成績,位居第二的則是Aorus X7 Pro,採用雙GTX 970M SLI,在效能上打贏單張GTX 980M的機種,而Asus ROG G751JY與Alienware 15則是第三與第四,雖都同樣採用單顆GTX 980M顯示晶片,但Asus ROG G751JY在表現上還是更好一些。整體來說,各家筆電的效能都非常出色,肯定能應付高需求的單機遊戲,採用SLI的機種效能更是突出,但相對的溫度與噪音也會比較高。

在PCMark的測試中,反而由Aorus X7 Pro獲得整體效能的王者,但其實各家分數都在伯仲之間。

而SSD測試中,MSI GT80透過4顆SSD組成RAID 0陣列獲得最高的傳輸速度,次居第二的則是Asus ROG G751JY採用M.2 PCIe x4的通道,因此效能比起組RAID 0的機種還好,而Aorus X7 Pro則是兩顆SSD組RAID 0,速度與第二名相當接近,整體來說都相當出色,但較可惜的是Alienware 15,雖然機器能夠安裝兩組M.2 SSD,但送測的這台僅安裝一顆SSD,因此在速度上有著SATA3的枷鎖,所以速率並沒太突出。

這次除了軟體測試之外,筆者也挑了三款遊戲:目前最火熱也最多招喚師的《英雄聯盟》、《暗黑破壞3》以及萬眾矚目的《俠盜獵車手5》來測試,這部分筆者會記錄下在相同遊戲設定下,各台筆電執行遊戲時的FPS表現,透過這實際遊戲的體驗幀數與上述軟體的測試結果兩相比較之下,就能知曉誰才是電競筆電的霸主。

遊戲設定
英雄聯盟:解析度-1920 x 1080、腳色/特效/環境/陰影-極高畫質、腳色畫質/全螢幕防失真-勾選。
暗黑破壞3:解析度-1920 x 1080、材質/陰影/物理/雜物-高、反射/反鋸齒-勾選、前景/背景幀數不限。
俠盜獵車手5:解析度-1920 x 1080、FXAA On、MSAA X8、細部設定請參考截圖。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9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10

 

Aorus X7 Pro

採用雙GTX 970M晶片SLI,效能也比起單張GTX 980M還要強上許多,再加上薄型化的外觀,相當有看頭的旗艦款設計。若只用單張GTX 970M跑GTA5效能貧弱了些,但開啟SLI後也能達到平均70FPS的表現。Aorus可以說是效能最強的薄型筆電。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11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11a

 

Asus ROG G751JY

這台效能對於英雄聯盟與暗黑破壞3來說,可以特效全開且跑滿60FPS以上,但換成俠盜獵車手5時,FPS平均只有47幀,但最低還是有再30FPS以上,整體來說並不差,但若想要高需求遊戲特效全開可能有點吃力。比起同樣搭載GTX 980M的筆電來說,這台效能還更出色。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12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12a

 

Alienware 15

雖然這台規格與Asus G751JY相似,但在相同的執行時間中,Frame數也驟降許多,但同樣英雄聯盟與暗黑破壞3,能跑滿60FPS以上,而俠盜獵車手5執行時,也有平均34FPS的表現。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13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13a

 

MSI GT80 TITAN SLI

GT80可以說是本次測試的效能王,但若比較英雄聯盟與暗黑破壞3的執行表現,會發現不論是Frame數或者平均FPS,都與其它測試的筆電相當接近,但若比較俠盜獵車手5這款時,平均FPS拉升到90幀,同時間的Frame數也有大幅的上升,換句話說,GT80的配置相當適合玩單機大作的遊戲。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14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14a

 

Razer Blade

14吋的筆電,對於攜帶來說非常便利,在效能上也足夠應付輕、中度需求的遊戲,像是英雄聯盟、暴雪英霸、星海爭霸等,但若要跑高需求的單機遊戲就會稍顯吃力些。從遊戲執行的幀數來看也相當清楚,GTA5執行的表現並不好,但若再多降低一些特效需求也是能玩就是了。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15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15a

 

總結:有了軟體測試的數據與實際遊戲執行的狀況,就能清楚的瞭解各家所端出的旗艦產品效能如何。「Aorus」以薄型為出發點,透過雙GTX 970M SLI讓效能贏過單張GTX 980M,這樣的設計也相當好玩,但不知道Aorus之後是否會再推出搭載GTX 980M的機種。而「Asus」可以說相當聰明,雖然只有單張GTX 980M顯示晶片,但透過調高時脈讓效能再往上提升,在散熱方面也有特別微調,讓整體表現相當出色。這樣比較下來「Alienware」可以說比較保守,但可以說是整體表現的冠軍,在筆電的整體機構與給人的硬度來說,Alienware不愧留著Dell的血脈,相當硬派的筆電(價格也是)。「MSI GT80」無庸置疑的效能王,MSI推出眾多款式滿足不同的電競玩家,這次GT80也再度刷新筆電效能的極限,以及夢幻逸品的定義。

 

論散熱、溫度與噪音

有著強大效能的電競筆電,但在玩遊戲可以當作暖手機,還不時地發出低頻的嗡嗡聲,真的會讓筆者抓狂。效能的好壞就像光一樣顯而易見,就像上述筆者的測試之下,各家產品的效能一覽無疑,而散熱就像是影子一樣,光影相生有了強大效能,散熱又是一門看不見的絕活,尤其在筆電有限的體積中,要讓筆電安靜無聲更是難上加難,散熱的進風孔與出風孔、I/O接頭都集中在筆電的左、右、後的側面,因此在筆電側面的設計上,也有一些比較好的設計可以參考。

例如:筆電右側不能放出風孔,建議是左右入風、後排熱風,因為大部分人在使用筆電都會外接滑鼠,滑鼠會在筆電的右側使用,若筆電右側出熱風,這樣筆電使用起來也比較不習慣,因此後方排熱風是最佳解。還有像是電源輸入、HDMI、DP這類接頭,可以擺在筆電的正後方或者左側,一樣右側保留空間給滑鼠移動。此外,在測試散熱時,也可以注意筆電的C件,也就是鍵盤區域與手托區,會不會被元件的廢熱影響造成溫度上升,這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點。

因此,在這節筆者會透過HWMonitor來監測筆電的CPU與GPU溫度,透過FurMark軟體進行燒機測試,整理出待機溫度與最高溫度,讓各位讀者能了解這些效能怪獸的熱度與解熱能力。噪音測試,筆者則透過LG G3手機安裝Sound Meter Pro來測試。

gaming-nb-x7-pro-g751jy-alienware-15-gt80-razer-blade-16

溫度與噪音方面,各家都有調教過,但X7 Pro在溫度與噪音上都有點高,可能是為了薄型化的驅使下,在散熱風扇與散熱的設計變得格外困難,才導致這樣的結果,但還不至於影響玩家的遊戲體驗。G751JY與Alienware 15在這節測試中,表現最為出色,而G751JY就算在超頻後,散熱與噪音還是有著相對應的水準。而MSI GT80筆者原本認為會相當高溫與高噪音,但MSI果然沒讓筆者失望,在溫度與噪音上都沒有太誇張,可以說在合理的範圍內,只是說GT80的熱風會往左右兩側排出,所以若滑鼠太靠近筆電,會有熱風一直吹就是了。

 

論續航力?

對於一般文書、上網的筆電來說,筆者認為其續航力少說要4小時以上才算及格,商用筆電就是要帶著到處跑,就算都帶著變壓器也不見得每個地方都有插座能使用,因此4小時的續航力可以說不長不短。但本期測試的電競筆電都是效能導向,自然續航力可能無法與商用筆電比擬,而且在使用電池的情況下,遊戲可能跑個1小時就沒電了,因此帶著這些效能怪獸出門,肯定要找有插座的地方來使用,否則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是枉然。

這節測試,筆者就使用PowerMark來幫忙,測試時將筆電的螢幕亮度調到最低,開啟Wi-Fi、藍牙與鍵盤背光,以及將系統的電源設定改為「省電模式」。而PowerMark則使用Balanced模式測試,這模式會模擬電腦執行網頁瀏覽、文書工作、影片播放與遊戲繪圖的工作,相當適合用來評斷筆電的續航力。

電腦設定
-螢幕亮度:最低。
-Wi-Fi、藍牙、鍵盤背光:開啟。
-電源設定:省電模式。
PowerMark測試模式:Balanced。

 

續航力測試

  • Aorus X7 Pro:1小時53分 (83%)
  • Asus ROG G751JY:3小時12分 (82%)
  • Alienware 15:4小時7分 (82%)
  • MSI GT80 TITAN SLI:2小時47分 (82%)
  • Razer Blade:2小時51分(84%)

 

從續航力測試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每台效能怪獸的續航力,看起來就只有Aorus X7 Pro的續航力稍顯短了一點。此外各家的筆電,都有支援NVIDIA BatteryBoost技術自動提升電池的續航力,才讓這些效能怪獸的續航力也不會太差。而Alienware 15的表現更出色,達到4小時的門檻,而最強怪獸MSI GT80 TITAN SLI它其實有一招隱藏技能,就是可以手動切換獨顯與內顯,例如今天要帶著它出門(練身體),而且在沒連接變壓器的狀況下,可以強制電腦使用內顯來工作,因此才能有2小時47分的續航力。

老實說,筆者對於效能怪獸的續航力沒太苛求,若用內建的電池來玩遊戲,不僅效能不足而且電力也撐不了多久,因此為了不讓電力成為怪獸的枷鎖,還是帶著變壓器到有插座的地方使用,玩起遊戲才爽快。

 

這場筆電ARAM的贏家

這次邀請各家都走中路來P.K,但其實各家在設計產品時都有不同的訴求在,像是Razer的訴求就是在外觀、移動與效能兼取得平衡,所以在效能上只屬於中高款,而Aorus的系列產品,也有著相當潮的外型與輕薄度,但在硬體規格上,開的比Razer在高一些。

而華碩ROG G751JY與Alienware 15的感覺最中規中矩,有著紮實厚重的外觀,提供的規格與效能都符合旗艦款的定位,但在效能分數上還是G751JY稍微領先,不過Alienware售價還是在高一些,但Alienware給人還有一種老美風格,對於不少玩家來說也相當有特色。

MSI可以說是最專注在電競筆電的廠牌,有GS輕薄型的筆電,以及這次測試的GT最強效能的機種,而MSI GT80 TITAN SLI也是目前市場上最猛的電競筆電,有錢誰不想買一台呢?

但在看完筆電的規格、效能與散熱表現後,這只介紹了筆電的80%而已,剩下的20%是各家品牌在筆電的外觀,以及軟體中加入的巧思,這部分就留待日後有緣再介紹囉!

臉書留言